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大部委制的背后

发表于2008-03-14
大部委制的背后     2008-03-12 18:36:20 
大 中 小 
标签:房产 
  
人大会上公布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,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取消了建设部,拟成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。毕竟住房是全体城乡居民都关心的大事,建设部的重设自然与“安居乐业”有着密切的关系。

传统的建设部曾有过数次的改革与变动,但基础都是计划经济的背景之下,以基本建设为重的管理部门,无法适应市场化改革之后的目标。并且不具备市场化管理的相关机构与职能,特别是缺少基本的定位,因此无法在市场化的改革中管好市场的事,甚至管不了政府自己应管的事。

1995年《房地产管理法》立法时,授权国土部与建设部管理房地产法律中各自部分。但那时尚未进行福利分房制度的彻底改革,因此分房仍占主导地位,也自然就无需建立住房社会保障体系,住房困难主要依赖于职工所在单位解决(这也是一种保障制度)。但1998年房改之后,供需两方都被推向了市场,也逐步显现出了建立住房保障制度的必要性,但此时的建设部机构并不具备这种职能与授权。

近几年的房地产市场调控,建设部一直是主角,并被推到了风头浪尖上。但建设部是炒菜无锅、切菜无刀,土地在国土部管、投资在发改委管、金融在央行管、税收在财政管。缺少了手段自然就只能剑走偏锋,拼命让市场承担政府应承担的责任,造成了政府的缺位与错位。不但没管好市场的事,也没管好自己应管的事。调控的结果则是让市场中的房价暴涨、怨声不断。直到2007年,多年的争吵之后,建设部终于开始归位并承担起政府应建立住房保障体系的责任了。有了24号文件,也诞生了住房保障司。

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“安居乐业”所提出的指导原则中,最核心的大约正是“坚持正确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”,明确了政府的责任与市场的责任,于是也因此有了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”的新机构。

这应是民众的福音,应是国家更关注于民生的一种组织保障措施。要想成其事、必先利其器,以利其器方能建其伟业。至少让民众看到了住房已被国家当作了一件大事,并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进行管理。

政府工作报告将住房分为了两个部分:一是政府的工作。如建立廉租房为主的保障体系和对中等收入家庭的帮助体系。二是高收入家庭的市场体系。有了专门的机构也能有利于政府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情。仅仅靠市场只能解决有一定支付能力的家庭的住房问题,不管房价如何下压都无法解决无住房支付能力家庭的住房问题,这只能靠政府来解决。

成立“住房与城乡建设部”(不如直接叫住房部),至少让民众知道政府职能的归位,让社会看到了和谐的可能与希望。

美国也有类似的部门专管保障住房问题,但却不管市场中的问题,市场是由市场中看不见的手来管理与调控的。但美国的住房部却有着许多中国的建设部所不拥有的职能与利器。

如美国的住房部有独立确定住房保障政策的职能,有超过350亿美元/年的财政预算,有组织社会性市场化运行的企业的监督职能,有低息债券的发放功能,有提出住房税收政策的建议权,还有节能、环保的减税权,同时有贴息贴租的政策权和财权……

住房保障是个系统的工程,涉及到土地的供给、金融政策、总量与需求的控制、税收政策的倾斜、生产力量的组织、建设标准的制定、保障标准的选择等等内容。自然也从管理体制上与其他管理机构密切相关,有着权力和管辖范围的重新划定问题。

如果仅仅有这个部的机构,但缺少相配套的手段,则这个机构仍未能发挥出作用,必要的授权才能让这个机构名副其实的运转,并起到改变住房供给格局的作用。

有了名字、有了机构,更需要看这个大旗后面的内容与权力。让我们拭目以待,看看下一步改革的实质内容能否给民众更多的惊喜。
上一页|1|
/1页